第171章 烽火连营议和诈 忠魂浴血战云愁(1 / 1)

话说到了日暮时分,侯景的军队缓缓撤退。

安南侯萧骏——他是萧懿的孙子——远远望见,心里犯起了嘀咕:“侯景这厮,莫非是怕了?”

他当即招呼身边壮士:“随我追!

莫让这逆贼跑了!”

谁知刚追出不远,侯景突然调转马头,一声令下,伏兵四起。

萧骏这才知道中计,慌忙应战,却哪里抵挡得住?

只得拍马逃回邵陵王萧纶的大营。

赵伯超在营中望见侯景大军杀来,尘土飞扬,吓得脸色发白:“完了完了!”

他二话不说,带着亲信扭头就跑。

这一跑不要紧,整个军营顿时乱作一团。

士兵们面面相觑:“将军都跑了,我们还等什么?”

萧纶见军心涣散,只得带着残兵千余人,退守天保寺。

侯景哪肯放过?

当即下令:“放火!烧死他们!”

熊熊烈火中,萧纶仓皇突围,往朱方方向逃去。

此时正值寒冬,路上积雪成冰。

溃散的士兵们深一脚浅一脚地逃命,不少人冻死在荒野中。

西丰公萧大春——他是萧大器的弟弟——就没这么幸运了。

他和前司马庄邱慧、军将霍俊来不及逃跑,全被侯景生擒。

“哈哈哈!”

侯景看着缴获的粮草辎重,得意大笑,“萧纶小儿,不过如此!”

邵陵王这一路,算是彻底败退了。

景军押着大春等人来到城下,逼迫他们欺骗守城的士兵。

“快说!”一个叛军恶狠狠地推搡着大春,“就说邵陵王已经战死了!”

大春脸色苍白,嘴唇颤抖,不敢开口。

这时,霍俊挺身而出,高声喊道:“别听他们的!

邵陵王只是小败,大军已经撤回京口!

援兵马上就到,大家一定要守住!”

叛军大怒,一刀背狠狠砸在霍俊背上。

霍俊踉跄了一下,却仍挺直腰板,目光坚定。

“找死!”叛军举刀就要砍下。

侯景皱了皱眉,抬手制止:“此人忠义,留他一命。”

可伪皇帝萧正德却冷笑一声:“留他?他坏了我们的大事!”

“可……”

侯景还想说什么。

萧正德已经不耐烦地挥手:“杀!”

刀光一闪,霍俊倒在了血泊中。

萧正德擦了擦手,嘴角露出一丝残忍的笑。

他比强盗更凶。

那天晚上,鄱阳王萧范派自己的儿子萧嗣、大将裴之高和建安太守赵凤举,各自带兵去支援京城。

他们驻扎在蔡洲,准备保卫皇帝。

但封山侯萧正表却偷偷和叛贼侯景勾结,接受了侯景封的假官衔“南郡王”和“南兖州刺史”。

他是萧正德的弟弟,果然和他哥哥一样,是个叛徒。

萧正表带着一万兵马,在欧阳扎营,假称要支援京城,实际上是想拦截上游的援军。

他还暗中拉拢广陵县令刘询,让他烧毁城池作为内应。

刘询却是个明白人。

他立刻向南兖州刺史、南康王萧会理报告:“侯爷,萧正表心怀不轨,想骗我们烧城!”

萧会理眉头一皱:“此人果然阴险!

刘县令,你带一千精兵,夜袭他的营寨,打他个措手不及!”

当夜,刘询率领步骑兵突袭欧阳营。

萧正表毫无防备,仓皇逃往钟离。

战后,刘询清点战利品,笑着对部下说:“这下好了,军粮足够我们用了!”

他带着缴获的粮草返回会理的军营,重新调配兵力,准备继续为朝廷效力的大业。

侯景听说正表兵败撤退,心里慌了。

他怕各地援军集结,索性豁出去了,下令全力攻城。

他在台城东西两面筑起高高的土山,士兵们站在山上,居高临下地往城里射箭、投石。

城里的守军也不甘示弱,赶紧堆起土山,和他们对峙。

谁知天公不作美,一场暴雨倾盆而下。

城内的土山被雨水冲垮,轰然崩塌。

侯景抓住机会,带兵冲上城墙,和守军厮杀起来。

双方死伤惨重,但侯景的人马死战不退。

守将羊侃急了,大喊:“快扔火把!烧他们!”

士兵们纷纷点燃火炬,朝敌军猛掷。

火势蔓延,侯景的士兵被烧得惨叫连连,攻势终于被遏制。

羊侃又下令在城内加筑壁垒,巩固防线。

侯景见占不到便宜,只好暂时退兵。

可连日苦战,羊侃积劳成疾,病情一天比一天重。

没过多久,这位守城的主心骨就去世了。

城中军民人心惶惶,士气大挫。

幸好材官吴景是个机灵人,擅长制作守城器械。

他安慰众人:“别慌,咱们还有办法!”

他指挥士兵灵活应对,一次次挡住敌军的进攻。

右卫将军柳津也出了个妙计。

他偷偷派人挖地道,直通城外的土山底下。

侯景完全没防备,突然“轰隆”一声,土山塌陷,压死了不少敌兵。

侯景气得直跺脚,骂道:“这帮人竟敢耍阴招!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