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机推荐:
重新回到球队让伯德感觉好极了。
在飞往波士顿的路上,大家都蒙上被子小睡一会儿,为明天的比赛积蓄一下体能。
伯德却睡不着,不仅因为明天要见到许多老队友,他脑子里还在为比赛做一些思考和准备。
不停翻看着前面十五场比赛的数据和报告,录像分析师斯波尔斯特拉为每场比赛都做了笔记和备注。
有些数据伯德看不太明白,这些都是斯波尔斯特拉当初跟着鲍比贝尔曼学的高阶数据处理方法。
作为前职业球员,超级巨星,伯德更加相信自己的赛场直觉,而不是这些经过人为处理的数据。
不过秉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,以及人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,伯德还是努力弄懂这些符号以及背后的含义。
斯波尔斯特拉坐在伯德旁边负责为他解释,这些数据的美妙之处在于,哪怕你不看录像,通过数据也能大致了解这个球员一场比赛的表现。
它们不仅仅是得分、篮板、助攻,还有更为详细、细致的内容和高阶分析。
这些数字试图像棒球那样,将一场比赛数字化,构建一个数学模型来体现篮球比赛。
当然,篮球比赛和棒球比赛大不相同,棒球是回合制,模式化很强,而篮球动态性更强,变化要多得多。
仅仅靠数字就能描摹一场篮球比赛的可能性或许难以实现,但教练员和分析师会不断试图接近。
小斯波在拉姆齐时代就跟着球队做一些录像剪辑和数据分析的工作,后来去上大学,毕业后老爹让他去迈阿密,他却坚持留在了波特兰,为开拓者做贡献。
“看这些数据的情况,桑尼本赛季各项数据都在下滑,但他的效率在提升,对球队的贡献,依旧保持得非常稳定。”
“没错,桑尼在场上时,我们的净胜分非常可观。还有防守效率,回合控制对手得分数都很可怕。我们的三秒区防守无懈可击。”
“桑尼不在场的时候呢?”
“他不在场,我们的控制也不错,就是……”
“就是什么?”
“我发现,如果科比在场,我们的进攻效率会变低。事实也是,他在场的时候,我们的进攻没有那么流畅了。”
小斯波偷偷和伯德抱怨,在他看来,开拓者的阵容和打法相当完美。
但科比仿佛一副完美画作上突兀的墨点,又或者大理石雕塑上的刺眼的钢钉,他的存在有些破坏整体和谐。
数据和赛场表现都体现了这一点,教练组的人都不是很喜欢这个家伙。
不过伯德一直力排众议要求重用他,总经理巴克沃尔特和老板老唐亦很支持多让科比表现。
这是不同的立场和思维,对同一球员产生的不同看法,小斯波更多还是站在团队篮球的角度看问题。
伯德将数据记录册收了起来,和小斯波说:“篮球可以被数据化,但也有一部分美妙之处,是难以预测的。要永远保留这一部分,这才是完整的篮球。”
小斯波看起来似懂非懂,不是特别的明白。
他没有机会打职业篮球,对某些东西的体会不是太深刻。
很多道理,从知道,到了解,再到执行,最后深刻领悟知行合一,每一步都隔着千山万水。
小斯波尔斯特拉才刚刚上路。
抵达波士顿在酒店下榻,晚上伯德曾经的理疗师,现在的凯尔特人医学中心主任丹德雷克到房间拜访。
德雷克很关心伯德的心脏问题,问他为什么不多休息一段时间,等到彻底稳定下来再恢复工作。
“心脏可不是小问题,教练工作的强度一点不比球员小,你还是应该更谨慎一些。”
“噢,我真的好了,放心吧。我需要回来工作,让我的心脏得到锻炼,不然我怕我要丢掉饭碗了。”
伯德开玩笑地说,这段时间开拓者的优异表现和连胜让他压力巨大。
作为曾经的超级巨星,伯德喜欢压力,喜欢挑战,这次面对凯尔特人复出,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挑战。
新赛季开始后,凯尔特人得到了蒂姆邓肯和史蒂夫纳什以及克里夫罗宾逊,他们再不是那个15胜的鱼腩。
在前面的比赛中,凯尔特人取得了12胜5负的战绩,高居东部第一位。
12月开始后再赢个几场,他们的胜场数就要超过上个赛季了。
邓肯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,所以这一战也是东西部头名的战斗。
开拓者一旦输球,不仅将金身告破,伯德也要背上舆论骂名。
你不在的时候赢的好好的,一回来就输球,还输给老东家。
伯德心里都想好了,如果输掉比赛自己会遭到什么样的攻击,自己该怎么应对。
但他不在乎,一个人如果害怕失败和承担失败的责任,那他就难以体验真正的重大胜利。
伯德从来不是这样的人,他一边和德雷克聊天回忆往昔,一边探听一下现在凯尔特人内部的情况。
“鲍比是个不错的管理者,如果脏话能少一点就更好了。他他妈的是个脏话学博士,我怀疑有些词汇是他独创的。”
“鲍比在梦之队的时候就这样,他把场边的观众都骂闭嘴了,哈哈哈。”
“而且,鲍比比人们想象的要强硬很多,他完全不听红头的指挥,红头说什么他都反对。现在红头都懒得管球队事务,全权交给鲍比,他彻底退休了。”
“夏天鲍比说要交易安托万沃克,所有人都反对,我以为鲍比会妥协,就像加维特那样。但鲍比异常坚持,说不同意他就不干了,还说要诅咒凯尔特人永远得不到总冠军,把邓肯带离波士顿。我听到这些简直不敢相信,他在威胁红头!换成任何一个人,在过去任何时候这么做,都会被扫地出门。但现在,红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真的是不行了,他变了很多,这回轮到红头妥协了。”
听德雷克这么说,伯德对贝尔曼又钦佩了几分。
伯德在凯尔特人管理层干过,那几年是他生涯最不愉快的时光。
就是那时候他意识到,自己并不是完全的凯尔特人,哪怕他为球队争取到了那么多。
奥尔巴赫的那句经典的口头禅“Soyouareoverpaid(你太贵了)”并不仅仅是玩笑。
而是一种下意识的打压,告诉你,你的贡献我已经付过钱甚至多付了,就不要再想更高待遇了。
年轻时,做球员的伯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等他退役,经历更多一些才明白的更深。
所以他依旧热爱凯尔特人,珍惜那段美妙的人生经历,但他不会再抱希望能成为球队真正的一份子。
有些人和事,保持距离才会足够美好,一旦突破了距离,情况就会不妙。
但贝尔曼用他的资历,经验,不顾一切的勇气,在合适的时机,攫取了凯尔特人的大权。
他对球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凡是和篮球有关的,每一个人员调动,决策他都要过问。
鲍比贝尔曼誓言要将凯尔特人从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球会,改造成为真正的现代化NBA球队。
这一历程,波特兰开拓者在80年代就走完了,在1989年拉里温伯格卖掉开拓者,老唐接手后,开拓者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娱乐公司。
而凯尔特人因为树大根深,历史枷锁沉重,所以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,还没有实现球队的“现代化”。
球队人际关系复杂,从上到下每个岗位都是人情世故,都是过去凯尔特人体系培养出来的近亲人员。
所以在外人看来,凯尔特人自成一派,其它NBA球队管理者、教练组、医疗等等,都是自由流动。
今天你在芝加哥公牛打工,明年就因为业绩出色被挖到底特律活塞工作。
现在在开拓者工作,下一份工作可能在迈阿密或者洛杉矶,把波特兰的成功经验带过去。
凯尔特人不是,他们的员工都是本地人,都是曾经在凯尔特人打过球,上过班人的亲戚、后代、弟子、朋友。
他们的营销和管理还停留在60、70年代,靠人际关系维持日常工作和活动,球队宣传和活动完全停留在当地社区,没有向全美甚至全球进行辐射。
1986年进行股票认购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,但也只是进一步加深了凯尔特人和本地球迷之间的联络深度。
在人员管理和球队运作上,凯尔特人还是太像老旧的家庭作坊,而不是现代化企业。
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球员选拔上,在三巨头相继退化、衰落的过程中,凯尔特人始终没有找到好的接班者。
因为他们一直在按照60、70年代的方法去物色球员,可那一套在80、90年代已经不管用了。
比如在1989年的选秀中,凯尔特人挑了半天,最后选中了一个6尺10的白人前锋迈克尔史密斯。
而选择他的理由很简单:奥尔巴赫说他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拉里伯德。
他投篮的姿势和神态确实有几分像伯德,但这种纯粹依靠感觉和依葫芦画瓢的选秀方式,没办法再挑到人才了。
迈克尔史密斯能进入选秀视野,在大学时自然是个很出色的球员。
问题是,他的技术特点和潜能更符合50、60年代的标准,而不是80、90年代。
在奥尔巴赫一言堂搞印象流的时候,凯尔特人的选秀流程中没有哪个环节可以阻止他。
红头叼着雪茄走进办公室,对着某个名字一点,大家就同意了。
不仅没有人反对,大伙儿还要表示赞同,认为选的对。
这样的选秀方法和流程,怎么可能是其它球队的对手。
这一年,凯尔特人错过了蒂姆哈达威,肖恩坎普。
1997赛季的大摆烂预示着凯尔特人向NBA新时代的妥协,他们无法像过去那样巧取豪夺了,也必须要乖乖遵守规则,靠摆烂,拼运气。
大卫斯特恩为此放了凯尔特人一马,蒂姆邓肯来到了波士顿。
而鲍比贝尔曼的到来,才真正开启了凯尔特人现代化、企业化的进程。
12月1号晚上,在伯德和德雷克叙旧的时候,甘国阳也打电话给贝尔曼,和老教练聊聊天。
“明天中午出来吃一顿怎么样?”
“不行桑尼,我要准备比赛,没空吃饭。”
“别这样,我来波士顿,你都不尽地主之谊吗?在洛杉矶你可不是这样的。”
“真的非常抱歉,我在凯尔特人要忙的多。而且…说实话桑尼,我不能和你吃饭,最起码在比赛前不行。”
“怎么,你现在还学会避嫌了?难不成你会因为吃顿饭输掉比赛?”
“如果是别的人肯定不会,但是你嘛…我不知道你在打什么鬼主意,我不能和你吃饭,直觉告诉我这很危险。”
“谢特,你在说什么。”
贝尔曼拒绝了甘国阳的午餐邀请,他实在是怕了。
之前在湖人带奥尼尔,奥尼尔已经被甘国阳打出心理阴影了。
现在执教邓肯,贝尔曼意识到这是继阿甘后的又一块璞玉。
其它的“阿甘第二”都是放屁,只有邓肯是真的。
贝尔曼在凯尔特人之所以有底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,邓肯是基石。
如果没有邓肯,没有赛场上的胜利作背书,他的改革是推进不下去的。
所以,他绝不能让阿甘毁掉这块美玉,必须严加防范,小心翼翼。
“明天晚上赛场上见吧桑尼。蒂姆是个好孩子,他一直很崇拜你的。他也会做饭,对厨艺很感兴趣。”
贝尔曼试图用这样的话来软化甘国阳,话里话外意思明天下手别太狠,给孩子一条生路。
甘国阳却说:“做饭做的好,要饭要到老。好了,明天比赛见吧,下次你到了波特兰,我们再聚。”
挂点电话后,贝尔曼内心依旧惴惴不安。
第二天上午球队训练的时候,贝尔曼特意拉住邓肯,嘱咐他说:“晚上比赛的时候不要和阿甘聊天,一句话都不要聊!他说什么都别听,你就当自己聋了。”
邓肯眨巴着眼睛看着贝尔曼,思索了一下道:“你怕他会用心理战术干扰我?”
贝尔曼道:“不是干扰,是给你留下印记,印记!那玩意儿很可怕的。”
邓肯面无表情,道:“我大学修的是心理学,我没问题的,放心吧。”
对于邓肯在球场上的表现,贝尔曼放一百心。
但唯独面对阿甘时不行,这家伙和阿甘还是有差距的。
“我知道你无所畏惧,但人总有害怕和恐惧的东西,阿甘总是能把人内心的恐惧勾引出来加以利用。你有没有什么特别害怕的,蒂姆?”
面对贝尔曼的问题,邓肯愣了一下。
“没有,我什么都不怕,放心吧教练。”
“希望如此。反正你还是不要和阿甘说话比较好,别搭理他,认真打球即可。”
“我明白,请放心。”
自从加入凯尔特人后,邓肯在这里受到了最高待遇。
贝尔曼入主球队,也把邓肯放在了第一位,各方面相当照顾。
球队的战术完全围绕着邓肯打造,阵容也非常适合邓肯,他打得很舒服。
赛季的前十几场比赛,邓肯已经打出了准全明星的水准。
他的技巧,手段,完全是NBA级别的,根本不用练级。
早在1995年,杰里韦斯特就笃定,如果邓肯参加选秀一定是状元。
1996年也是,但邓肯为了遵守承诺,坚持要读完大学得到学位。
这在为了经济利益而疯狂的90年代,是那样的卓尔不群,坚守自我。
如果邓肯像科比、小奥尼尔这样高中就进NBA的话,他1993年就能打职业了。
早4年进入NBA,足够他多拿上千万美元的薪水,但邓肯没有这么做。
1989年,母亲得了乳腺癌,临终前她让邓肯发誓,一定要上大学,拿到学位。
同一年,一场叫“雨果”的飓风席卷了他的家乡圣克罗伊岛,将岛上唯一的标准游泳池摧毁。
邓肯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游泳健将,参加1992年的奥运会,在泳池中摘取金牌。
飓风毁灭了他的游泳梦,他没地方训练了,幸好姐姐送给他的篮架在飓风中留存下来。
于是,邓肯开始打篮球,拥有运动天赋的他很快上手,并很快成为全美炙手可热的人物。
多年后人们问起邓肯,为什么放弃游泳选择篮球时,邓肯说因为游泳池被飓风摧毁了。
又有人问,为什么不去海里训练呢,据说岛上很多游泳运动员都去海里游泳,他们没有放弃。
邓肯这时诚实的告诉提问者:“因为我害怕海里的鲨鱼,他们潜藏在海面下,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来吃掉你。我没办法再游泳了。”